發布者:佚名    發布時間:2015-01-30    分享到:
“陜西經濟增速仍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發展仍處上升通道。”7月23日,陜西省統計局副局長張曉光在分析上半年經濟形勢時說,上半年GDP增速9.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3個百分點。這背后是工業高達11.5%的穩健增長。不久前當地的一次工業穩增長推進會上,主管工業的陜西省副省長李金柱說,“在全國能源省份增速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我?。üI)增速仍排全國第9位,與去年同期持平。在31個省區市中,累計增速在10%以下的有17個省,大多是能源省份。
不過,在許多人看來,陜西此時仍未完全發力,一位投資機構負責人說,“從大環境看,越來越多的政治和經濟資源在向陜西傾斜。”陜西省政府參事張寶通則說,“一路一帶規劃還沒有出臺,作為國家戰略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就未來而言,陜西還有許多牌可以打,仍處于上升通道。”
非能源產業支撐
陜西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陜西全省實現生產總值7422.65億元,同比增長9.7%,其中最關鍵的第二產業增長了11.4%。比較全國,增速最高的重慶同比增長10.9%,陜西增速位列全國第7,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與陜西齊驅并駕的內蒙、山西等能源大省,增速排名則分別回落到了第21位和第29位,分別增長7.6%和6.1%。
張曉光說,“2013年以來,受全球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影響,全國經濟增速放緩、進入中高速換擋期,我省經濟也受到沖擊,GDP增速出現波動性下滑,由2013年的11%滑至今年一季度的9.2%。”但到今年二季度,陜西當季GDP增速又迅速反彈回兩位數——“初步核算,二季度當季增速達到10%,上半年GDP增速在9.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3個百分點,增速仍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發展仍處上升通道。”得以保持在第一梯隊的重要原因是陜西工業的穩健增長。在當地的工業穩增長推進會上,李金柱說,陜西的工業運行基本平穩、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在全國能源省份增速大幅下降的情況下,陜西(工業)增速仍排全國第9位,與去年同期持平。在31個省區市中,累計增速在10%以下的有17個省,大多是能源省份,其中內蒙增長8.9%、山西增長3.9%、甘肅增長8.0%、寧夏增長7.9%。”李金柱說。
這得益于陜西的產業結構。陜西省政府參事張寶通說,“與其他能源省份相比,陜西的產業結構比較合理,雖然陜北能源基地受到了影響,到關中地區主要以裝備制造業為主,受影響比較小,數字一平均,還是領先的。”張曉光說,“非能源行業好于能源行業,上半年,能源產業實現增加值1910.33億元,同比增長8%,增速較一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非能源產業實現增加值1631.54億元,增長16.2%,增速較一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高于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4.7個百分點”。在往年,陜西能源產業的增速曾長期高于非能源產業,以至于成為拉動陜西經濟增長的第一發動機。如今時光輪轉,能源產業普遍低迷的困境中,以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非能源產業成為陜西經濟增速維持在第一梯隊的首要功臣。
加碼能源板塊
“能源產業低迷是普遍性、全局性的,是宏觀需求不足導致的,在這種情況下,行業增速降低是正常的,不能就說地方的產業有問題、需要調整。”張寶通說。在張寶通看來,中央對陜北的定位,就是建設國際級的能源化工基地,目前宏觀需求不足,它肯定要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不要因為一時的低增速,就急著調整產業,決策層需要有一個平常心來看待包括陜北在內的能源地區的低速增長,回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時候迅速回暖反而不正常。陜西省對陜北的重視一以貫之,在經濟低增速運行期,地方政府并沒有去迅速調整它的產業方向,而是希望趁此時機加大投資,并通過體制改革進一步釋放陜北地區的活力。
今年5月底,面對輿論質疑,陜西省政府用一系列的表態和行動試圖向外界傳達這樣一個信息:他們籌劃近10年時間的全世界規模最大煤化工項目——投資體量達1200億元的神華陶氏榆林項目,將會繼續推進。在這之前一周,曾有媒體報道,由于化工產品市場的整體低迷,這個巨量投資項目面臨擱淺,相關合作方已萌生退意。5月21日,陜西省省長婁勤儉在最近的一次記者見面會上透露說,“大家注意到,我們最近推動了十多年,即將審批神華陶氏項目,就是希望通過煤炭能轉化為精細化工產品,通過技術方面的合作延長產業鏈,更重要的是滿足市場需求。”緊接著,5月22日,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在西安與神華集團董事長張玉卓、總經理凌文進行會談,趙正永說,“希望在新的起點上搶抓有利時機,加快神華陶氏等重點項目建設。”張玉卓則說,神華集團將會“帶頭配合地方決策實施”。而與此同時,陜北地區的相關市縣體制改革也開始進行。6月中旬,陜西決定在神木、府谷兩縣啟動省直管縣試點。神木、府谷位于能源明星城市榆林市。依靠迅猛發展的能源經濟,神木、府谷兩縣是陜西省經濟實力最強的兩個縣,也是當地為數不多能入選全國百強縣的地區。
方案顯示,相對于浙江等地早些年進行的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陜西的省直管縣改革是更為完整的方案,其內容包括財政直管,也包括對地級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的下放。按照陜西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在神木縣府谷縣開展省直管縣試點的意見》,神木縣、府谷縣將被賦予設區市同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凡需申請榆林市政府審批的事項,直接由神木縣、府谷縣審批;申請省級審批的土地、項目、資金等事項由神木縣、府谷縣直接報省,同時報榆林市備案;省級相關計劃直接下達神木縣、府谷縣,同時抄送榆林市。
財政稅收體制上,對神木縣、府谷縣實行省直接管理的財政體制,在維持原財政體制存量不變的前提下,增量要向兩縣傾斜,支持其經濟社會發展;實行省對下財力性轉移支付直接補助到縣、專項轉移支付直接分配下達到縣、財政結算直接到縣、資金調度直接到縣,各項財政改革優先選擇在這兩個縣進行。當地的決策者希望,省管縣改革能夠進一步激活當地的縣域經濟活力,其目標是到2017年,神木、府谷兩縣將形成權責一致、規范高效、運轉協調的行政管理體制,生產總值分別達到1500億元和800億元,城鎮化率分別達到70%和65%以上。
絲路新機遇
“總體來說,對陜西這個地方,很多資金還是越來越看好的”,一位大型投資機構負責人對本報說,“從大環境看,越來越多的政治和經濟資源在向陜西傾斜,我們的預期是,這里還是會維持一個比較長期的高速增長。”該負責人分析說,“產業結構和基礎的資源、能源當然是一個方面,但我們做投資,也往往會比較關注一個地方的人事背景,以及它背后的政治資源——在中西部地區,很多地區的區位優勢和產業環境并沒有太大的差異,經濟增長說白了,就是靠上項目,項目配置在什么地方,往往就取決于人,這一點陜西是有優勢的,而且還沒有充分顯現。”
最直接的預期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張寶通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現在各省都在提,但陜西無疑有獨一無二的優勢,而且‘一路一帶’規劃還沒有出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效應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在這之前,國家發改委已經來到包括陜西在內的許多西部省份進行相關調研、座談,并引起激烈競爭。今年5月,有媒體報道稱,要求加入“一帶一路”規劃的省份已達18個。不過,陜西在這次競爭中已經搶占了有利位置。當地官員說,這次中央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陜西是對此反應最快的省份。
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時,首次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他在中亞演講時提到,把中國絲綢、瓷器和玉器運到歐洲的古絲綢之路,起點就位于他的家鄉,西安。其他省份還在為有資格加入“一帶一路”規劃努力,陜西則早早高調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新起點”,甚至啟動了具體工作。在去年11月,西安就已經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實施方案》,提出著力打造“一高地六中心”,把西安建成最具發展活力、最具創新能力、最具輻射帶動作用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
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說,“西部大開發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政策,所以在這樣一個政策的下面,我們陜西的發展,再加上我們自己的努力,一直是以兩位數的速度在增長,去年我們根據發展狀況,也主動地調低了發展速度,但也在10%-11%左右的增長速度。”而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他認為這是陜西的另一次重要的發展機遇——“總書記提出來這樣一個號召以后,國家的這么一個戰略正是我們發展的一次機遇,所以陜西理所當然的應該投入到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樣一個戰略構想的建設當中去,而且要在這個戰略構想當中發揮陜西應該有的作用。”
趙正永說,“像我們現在的裝備制造業,是中亞國家比較需要的,我們的電力設備都是中亞國家進口的一個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