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者:信息員    發布時間:2019-02-11    分享到:
2018,國內的房地產商門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寒冬。新樓盤不敢拍,老樓盤賣不出去,就連綠城、恒大這樣的地產巨頭,也紛紛選擇降價套現。地產業的巨無霸萬達也是接連傳出虧損的消息,這就導致很多專家站出來說,2018也許是過去5年里最應該買房的一年。這對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當然是件好事,但是于那些地產商來說,就得另想出路了。與其就這樣等著不穩定的房市回暖,還不如另謀出路,將眼光放到別的地方去。
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綠城開始帶頭尋找出路,而它找到的辦法也很簡單。既然國內的 房地產行業暫時不景氣,那我們就像周圍前景好的國家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輻射唄。于是,房產商們的眼光就像代加工行業一樣,看上了周圍正在發展的第三世界國家,就像越南、老撾、 柬埔寨,當然還少不了我們的巴鐵小伙伴。據統計,中資僅在柬埔寨就投資了110個項目,總投資約為16.56億美元,占到柬埔寨外資投資的40%。據說由于中國地產商在 柬埔寨的投資,當地許多的日資、韓資企業都被迫撤出了市場。
這樣的輻射不得不說是一個“天才”般的想法。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周邊國家的經濟幫扶,周邊一些國家的發展極其迅速。相比過去吃不飽穿不暖的狀態,現在的第三世界國家已經開始為自己的以后思考了。相比其他相對發達的國家,他們自身的優勢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說市場龐大的前景,單單是當地政府給的相關扶持性政策,就足夠吸引許多大型房產公司的眼球了。更不要說當地低廉的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一個項目能賺到的錢可能是國內的數倍,所以這樣的轉移,也許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說是必然的。但是這樣的輻射,讓很多當地本土的建筑公司感到擔憂。相比中國的建筑公司,他們本地的建筑公司往往拿不出成熟的技術和方案,雖然有著本土本身的優勢,但是這些優勢不足以彌補其它地方帶來的短板。就比如建筑自身需要的結構和設計類人才,對很多第三世界的小國來說簡直太稀少了,他們自身沒有能力培養。就算有能力培養的國家,也因為種種原因留不住這些人才,就導致無人可用的情況出現。
相反,我國作為一個基建大國,被冠以“基建狂魔”的稱號。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不僅僅有相當出色的技術,人才方面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像 綠城和 萬達這樣的企業,普通的本科畢業生進去,就只能做施工和監理這樣的小活,這對很多國家來說都是不可想象的。而他們的高精尖人才,動輒就是名牌大學出來的碩士和博士,這些人的個人素質和職業素養都是相當可觀的。但是這一點,就足夠在那些國家站穩腳跟了。
除此之外,它們往往建設經驗極其豐富。每個公司和工程師的名下,都會有很多拿得出手的實際案例,甚至是一些出名的建筑,這一點對本地的開發商來說,簡直就是它們最需要的東西。因此,本土的開發商也樂于讓這些中國企業,去承接它們的工程,畢竟不管是施工質量還是完成度,都比本土企業高出一大截。
因此,我國建筑企業對周邊國家的輻射其實真正惠及的,不止是我們的企業,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雙贏。于第三世界國家來說,這些企業的加入,讓它們本土的建筑企業有了學習先進經驗的機會。同時,也能拉動本土建筑業的發展,為它們培養一些屬于它們自己的人才。除此之外,建筑行業需要大量的底層勞動力加入,對于國家經濟的帶動和國民的就業也幫助極大。于我們自己的企業來說,既能開拓海外市場,同時將自己手里的閑置資源進行套現。不僅避免了養“閑人”的情況,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將企業風險進行轉移,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
(侵刪)